http://qinghai.hteacher.net 2021-11-16 19:24 青海教师招聘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案例分析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、实践性和应用性。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,分析和处理某一特定问题的能力。此次精选了部分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案例分析考题,逐题分析答题思路。详尽答案要点,以帮助考生突破短板,高效备考。
案例1
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变革,但很多人对该理论不太理解。实际上,陶行知所提出的“接知如接枝”就通俗地阐明了其基本内涵。他说:“如接树:这一种树枝,可以接到另一种树枝上去,使它格外发荣滋长,开更美丽的花,结更好吃之果。如果把别人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真知识,接到从自已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真知识上去,那么,我们的知识必定格外扩充,生活必可格外丰富。不过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,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,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,别人的知识,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。这样一来,别人的知识,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,我们的经验,也就要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去开花结果,至此,别人的知识变成了我们的真知识。其实,它已经不是别人的知识,而是自已的知识了。”
请结合陶行知先生的话,阐明按照建构主义理论,教育中应该如何看待知识、学生和学习过程。
【分析思路】
本题考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、学生观和学习观。考生要将理论的核心内容与案例中陶行知先生的话结合起来分析。
【参考答案】
首先,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是个体对于现实的理解和假设,其受到特定经验和文化等的影响,因此每个人对知识所建构的理解都是不同的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,因材施教,并不是要对所有的学生传授完全相同的原理知识,而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他的知识经验建构出新的知识内容。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“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,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,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接得上去”。
其次,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,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知识的传授,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,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,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、分析解决问题。通过这种主动建构,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“使它格外发容滋长,开更美丽的花,结更好吃之果”。这意味着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搜集者,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领路人,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再是不可亵渎的权威,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,师生之间成为共同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。
最后,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角度来讲,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,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。虽然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,学习者是一个人在进行学习,但是他在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材料、学习用具以及学习环境等都是属于社会的,是集体经验的累积。“接知如接枝”就体现了社会互动性的内涵,即自己知识的生长会借助他人的经验,自己的经验也会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去开花结果。这意味着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。
案例2
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:从三个班级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,组成一个18名学生的班级,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,发现每一名学生的智商都在正常范围。于是要求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:
第一,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;
第二,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;
第三,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,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其错误;
第四,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,提高他们的自信心。
半年后,这18名学生的学习大有进步,已经不再是差生了。
请结合以上内容试用动机理论对本案例进行分析。
【分析思路】
本题主要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,主要包括:进行结果归因;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,维持动机水平;利用反馈信息,给予学生鼓励;创设问题情境,实施启发式教学。考生以此为切入点,结合案例展开分析。
【参考答案】
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,利用一定的诱因,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成活动状态,形成学习的积极性。根据材料中的实验,可以总结出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:
第一,正确指导结果归因,促使学生继续努力。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,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。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。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,即能力、努力程度、工作难度、运气、身心状况、外界环境。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,分别归人三个维度: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、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、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。而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,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,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。
第二,充分利用反馈信息,妥善进行奖惩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,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。这是因为:①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,改进学习策略;②学生通过反馈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学习动机,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;③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基础上,再加上定性的评价,效果会更明显,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表扬、奖励比批评、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。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,增加自信心,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。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生具有推进作用,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,也会产生消极作用。
第三,根据问题难度,恰当控制动机水平。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。因此,在一般情况下,动机水平增加,学习效果也会提高。但是,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,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,学习效果反而更差。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,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。同时,他们还发现,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问题难度密切相关;问题较容易,最佳激起水平较高;问题难度中等,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;问题越困难,最佳激起水平越低。
第四,创设问题情境,实施启发式教学。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“填鸭式”教学相比,具有极大的优越性。而要实施启发式教学,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。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,需要学生努力克服,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。
案例3
某省级示范中学初三学生吴某,从小就是老师们喜欢的乖学生,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,初一到初二两年中多次考试成绩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。进入初三后,班主任老师找吴某谈话,告诉他老师们一致看好他,认为他有冲击中考状元的实力,希望他继续努力,不要辜负老师们对他的期望,为学校争光。吴某听后也暗下决心,要去搏一搏,随后的日子里,吴某每天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,做的题目越来越多,一段时间之后,吴某出现了食欲减退、失眠等反应,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了。
结合材料,回答问题:
(1)简述任务难度、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水平的关系。
(2)运用学习动机相关原理,分析班主任老师的做法存在的问题。
(3)你认为激励吴某学习的正确做法有哪些?
【分析思路】
本题考生可以从问题入手,首先根据“耶克斯-多德森定律”阐述任务难度、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水平的关系,然后指出班主任老师的做法的不合理之处,最后可以从老师的不当做法中给出正确的做法。
【参考答案】
(1)“耶克斯-多德森定律”表明,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。
首先,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。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,行为效果(学习效率)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;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,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。 其次,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。一般来讲,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。在本材料中,进入初三后老师对吴某的过多关注和期望,反而使吴某的学习动机过高而影响了他的心理状态,降低了他的学习效果,进而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不如之前。
(2)材料中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:
首先,根据“耶克斯-多德森定律”,教师在教学时,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,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。在学习较容易、较简单的课题时,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,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,动机激起水平达到中等偏高的最佳状态;而在学习较复杂、较困难的课题时,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,让动机激起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的最佳状态;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,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,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。本材料中,班主任的做法是不正确的,班主任通过谈话使吴某的动机激起水平过高,致使吴某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。
其次,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,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。班主任告诉吴某老师们看好他,认为他有冲击中考状元的实力,嘱托他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。班主任过于注重激励学生的外部动机,而忽略了激发吴某的内部动机。
(3)由于老师对吴某的期望和关注过多而使他产生了考试焦虑.针对吴某的情况,激励吴某学习的正确做法有:
①班主任应当帮助吴某正确认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期望,同时,老师可以给予吴某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,减轻吴某的心理负担。
②班主任应当帮助吴某保持适度的学习动机,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。在学习上要注意劳逸结合,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,提高吴某的学习效率。学习之余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,通过放松来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情绪。
③帮助吴某树立正确的成败观,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考试的过程和考试的结果,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。
推荐阅读:
责任编辑:刘绍文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