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henan.hteacher.net 2023-02-03 13:22 河南教师招聘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一、教学目标
1.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寻找诗歌主要意象。
2.通过小组讨论、多媒体教学等方式,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,体会诗歌意境。
3.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教学重点: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,体会诗歌意境。
教学难点: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。
三、教学方法
多媒体教学法(听音频);朗诵法(集体朗诵、指定学生朗诵);讨论法;教师导读法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,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,重点介绍洞庭湖,进而引入文本。(板书课题)
(二)整体感知
1.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课前预习,介绍作者刘禹锡。
明确:刘禹锡(772-842)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,字梦得,洛阳人,自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,又自言系出中山。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。有“诗豪”之称。刘禹锡诗文俱佳,涉猎题材广泛,与柳宗元并称“刘柳”,与韦应物、白居易合称“三杰”,并与白居易合称“刘白”,有《陋室铭》《竹枝词》《杨柳枝词》《乌衣巷》等名篇。
2.根据课前预习,出声诵读课文(注意:朗读的快慢、停顿、语调、轻重音等),播放音频。
3.学生自读课文,提问:通过题目中的“望”字,寻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?
明确:作者身处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,看见了远处的君山、看见了波平如镜的湖面,天上明亮的秋月。(板书:潭面、君山)
(三)深入研读
1.仔细阅读第一句,思考那个字用得好?
明确:诗句的第一句“和”字用的好,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,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,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。
2.小组讨论,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?
明确: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。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,“镜未磨”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,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。“潭面无风镜未磨”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“湖光秋月两相和”的诗意。因为只有“潭面无风”,波澜不惊,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。
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,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,想象丰富,比喻恰当,色调淡雅,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,相得益彰。(板书:青螺、银盘、比喻)
3.朗读诗歌,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?
明确: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,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。湖上无风,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。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,苍翠如墨,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。
4.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情感?
明确:整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,细致地刻画了洞庭湖的山、水、月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。(板书:喜爱)
(四)拓展延伸
运用多媒体呈现其他山水诗,进一步感受,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。
(五)小结作业
小结:师生共同总结,本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,细致地刻画洞庭湖的山、水、月,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。
作业:以“我心中的洞庭湖”为题准备演讲稿,下节课一起分享。
五、板书设计
推荐阅读:
责任编辑:欣欣
上一篇: 教师招聘初中语文《秋天的怀念》教学设计
下一篇: 教师招聘初中物理《大气压强》教案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